望岳谈|重塑人才生态,山东人才评价改革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
2025-07-26 16:39 大众新闻
对于临床人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则通过引入患者评价和临床成果的综合评估,确保了医生在技术上的持续进步和对患者的贡献。孙晓蕾因其在眼底激光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破格聘任为主任医师,成为年轻医师的标杆。
评价改革不仅仅停留在“评”的层面,更注重“用”和“激励”。这一系统性改革确保了评审结果与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密切挂钩,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青岛科技大学实施股权激励,提高科研团队技术股权比例最高到90%,极大地激励了团队的创新热情。
评价改革带来的,不只是制度变化,更是人心变化、风气变化和格局变化。科研人员不再“唯发论文”,更多人投身真实问题解决;临床医生重新回归一线,聚焦疑难杂症和基层服务;项目从“重立项”转向“重落地”,从“评成果”转向“评效益”。
人才评价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科技体制深层次问题的反映。它关乎价值判断、资源配置和发展导向。真正的改革,不在于增加几条新规,而在于重新厘清“谁是人才、什么是贡献、如何识别与激励人才”这三个基本问题。
当前,人才评价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构建包括评价导向、方式、周期在内的整体制度,同步改革优化人事管理、岗位编制等内部机制,以及财政投向、政策保障、审计评估等外部机制,考验的是顶层设计和治理能力。
科技强国,关键在人。避免踏实钻研的人“受委屈”,科技创新自会繁盛。
(大众新闻记者 张梁 王雅洁)
责编:杨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