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君山观潮丨从红色基因里解码发展动能:枣庄的传承与突破

2025-08-01 14:23   海报新闻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同样延续着红色智慧。1943年松林伏击战中,王麓水凭借“借地形、聚合力”的战术以少胜多,如今这一思路化作滕州龙阳镇富硒产业园的“振兴路线图”:村集体出地、企业出技术、农户出劳力,像当年军民联防一样分工协作。村民李大叔算过账:跟着合作社种富硒土豆,亩产比自己耕种多收300斤,年收入增加近万元。从“荒地变粮仓”到“土地长金疙瘩”,变的是产业形态,不变的是“抱团攻坚”的协作精神,这正是乡村振兴中“共建共享”理念的鲜活实践。

  地标里的动能:让红色资源变发展引擎

  红色地标不应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要成为产业的“能量站”。在台儿庄古城,“血战台儿庄”纪念馆里“用身体堵枪眼”的故事,正激励着新一代创业者。枣庄经开区的企业家研学团听完故事后,在座谈会上感慨:“当年缺枪少弹都能守住城,我们有政策有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怕什么?”这种“在红色现场找答案”的方式,让革命精神成了最鲜活的“创业导师”。

  更具巧思的是“英雄IP”的跨界赋能:铁道游击队“飞车”形象化作文创雪糕,游客品尝时,尝到的不仅是微山湖的甜,更是“敢闯敢试”的精神;王麓水“精工细作”的作战笔记启发了“红色手账本”,扉页“像打伏击战一样规划目标”的寄语,成了年轻人的奋斗指南。红色文化从展馆走向市场,从符号变成产业,既传承了精神,又激活了文旅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接力中的跨越:从“红色热土”到“发展高地”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