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化中国行|“水中大熊猫”来安家,黄河三角洲“新住民”越来越多

2024-09-27 14:01   大众新闻

  湿地修复工作并非一朝一夕。通过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保护区形成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逐渐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目前保护区内已修复盐地碱蓬约5.2万亩,整体效果良好,正在逐步实现盐地碱蓬种群的‘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 周立城介绍。

  记者在黄河口管理站湿地恢复区看到,2024年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3万亩人工修复区,目前已全面完工。眼下大片的盐地碱蓬已变为红色,给滨海滩涂湿地铺上“红地毯”,白鹭、苍鹭等鸟儿在滩涂上觅食,成为秋季黄河口的一道独特风景。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鸟儿的食物充足,原有的一些夏候鸟也选择在此越冬。

  围剿互花米草

  在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与建设中,存在诸多难题。其中,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爆发式扩张就曾对海岸带湿地造成严重的生态影响。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1990年引入黄河三角洲,2010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总面积超过8000 公顷。在互花米草密集的地方,海流减缓,潮沟淤塞,本地物种盐地碱蓬、海草床消失,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死亡,鸟类栖息觅食地大面积减少,严重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