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历经数次文物普查,坚守普查阵地 致敬最可爱的他们

2024-10-01 11:09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中国有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文物工作来说,亦是如此。在漫长的文物普查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二普)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再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一次次用双手,细细揭开铺陈于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文化遗存的神秘面纱,记录历史。

  他们工作在基层,如今大多年过半百,甚至已逾花甲,但依然坚守每一次的文物普查阵地,协助调查,辅助登记,培养新人,他们被称为“文物普查活地图”,也是“最可爱的文物普查人”。

  茌平区文物保护中心李涛:历史不是一次普查就可以的

  58岁的李涛,留着短须,微微有些凸腹;话不多,笑起来腼腆。

  开展实地调查的时候,年轻人负责对文物本体进行打点测量,他就在旁边拍照。如果有人不懂,就会问他。这时候,他的话就多了起来。

  队长李兴栋叫他“茌平文物普查活地图”。他听后,又是腼腆地一笑。

  1982年,李涛到茌平区图书馆工作。之后恰逢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馆里“稀缺”的、年轻的男馆员,李涛随即被安排进行文物普查。

  上世纪80年代,一穷二白的茌平区图书馆条件、人员均有限。全县有且仅有李涛一人负责实地调查。每天一大早,李涛就骑上自行车,带着前一天买的一袋麻花和一壶水,以及一台宝贵的120相机(中型片幅相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