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秀林 | 不破不惑——找寻“心之所向”的画境与心境共鸣的理想境界
2024-10-24 14:10 文化视界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有天趣,当然,画也少不了画趣。以心观物,观物取心表达个人情操与境界,呈现不是目的,关键是如何表达,绘画是技能与技术在内心秩序的表达。要有盲人摸象的精神,这种“象”应该是触摸了自己内心的不与它同的内心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个性化的判断,如果大众化了、常规化了、普遍化了那自然而然个性也就没有了。一百个人读红楼、读哈姆雷特......就应该有一百种形象与感受。观物取心而借物象形也,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逐渐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笔墨语言和图式表达。前些天我观看了“文心畅神——冯今松中国画艺术研究展 ”,感触颇深。冯先生常说:“ 画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短短几言就道出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精髓。我由此想到了三首关于境界理解的古诗。第一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即技术语言成熟后的可解阶段;第二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即面壁十年图破壁,精进语言、找寻风格的不可解阶段;第三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即洗尽铅华历练后顿悟的不必解阶段。我个人的创作与研究也是在试图探寻一种写实与写意、中国传统笔墨情趣与当代视觉元素的有机结合,希望能在创作语言上找到新的突破,以讲究写意精神为宗旨,体现水墨人物画创作语言的写意性与灵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