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韵时评丨从文艺精品迭出看济宁“出圈”密码
2024-11-01 17:51 大众网
“济宁州,太白楼,千里运河帆船稠……”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优秀演员”双项大奖的济宁《竹竿巷》便是立足济宁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将山东梆子与鲁西南的竹竿舞、行船调等风土人情完美融合,舞美空灵、大气,竹竿等元素运用巧妙,既不游离于剧情又不脱离戏曲艺术的本体,营造出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舞台气象。
山东梆子小戏《锦缘》
山东梆子小戏《锦缘》则是通过鲁锦这一颇具济宁地域色彩的非遗项目,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幅素描,以小见大反映出国家政策带给农村的观念变革。
深究济宁文艺作品出圈的背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从济宁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多元艺术沉淀中找寻灵感、丰富内涵、创新创作,以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昂扬姿态,抒写济宁文艺事业繁花竞放、蓬勃向上的生动景象。
蓬勃向上的文艺生态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
好的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健康的文艺生态的滋养,不断激发创作主体活力,建立完善催生文艺精品的制度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涵养蓬勃的文艺生态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
近年来,济宁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宁市艺术创作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建立健全支持文艺创作的政策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扶持机制,其创新性和含金量居全省前列,以政策杠杆激发艺术创作新动能,切实增强艺术生产自我造血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