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多元利用。根据土地盐碱化程度、分布特点等,合理确定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和布局,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强化粮经饲统筹,加快盐碱地农用地改良提升、盐碱地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其他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立足滨海盐碱地实际,探索科学化治理模式,推广“上粮下渔”、渔光一体、渔盐一体等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农牧融合、就地消纳”“饲草饲料一畜禽养殖一废弃物一有机肥一盐碱农田”等种养循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支持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种创造条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
要坚持藏粮于技,强化技术研发。抓技术更新,综合运用秸秆深埋、暗管排盐、新型土壤改良剂等技术手段,探索“管道送水、滴灌浇水、沙培回水”三位一体水资源高效利用方式,创新小麦、玉米“双深双晚”种植模式和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减蒸增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探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技术路径。抓作物选育,引进和培育适宜盐碱地生长的作物新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库、育种实验室、育种和繁种基地等,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设立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研发专项,从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选育、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系统支持,做强盐碱地特色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