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四普开启“水下”新时代 专访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

2024-11-12 14:15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朱德蒙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古至今,人们开发海洋、经营海洋、利用海洋,孕育出了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历久弥新的海洋文化。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15%。尤其是3345公里的海岸线,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傍海而生,依海而居,源远流长的山东海洋史,留下了灿烂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中,针对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是重要一环。自2024年5月,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水下调查工作同步开展。如今,水下文物调查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又有哪些内容和特点?近日,记者专访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奎。

  “大海捞针”式水下调查

  记者:山东省水下文物调查涉及我省哪些城市(区域)?

  高明奎:水下文物普查主要涉及两部分。一个是海洋的,一个是内水的。其中,海洋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因为山东海岸线比较长,总长有3000多公里,涉及青岛、烟台、威海等市,但由于我们人力有限,所以今年工作主要集中在威海。

  内水方面,主要是运河。像我们今年在做的就是京杭运河,涉及沿线的德州、聊城、济宁、枣庄等地。另外下一步还有胶莱运河,涉及青岛、潍坊等区域。

  目前,我们的队员共分为两支队伍:一支主要在威海做海洋调查,一支主要在聊城做运河调查。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