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姜寿田 | 国学概念的提出、辨析及书法与国学的关系

2024-11-18 15:45   文化视界

书史证明,书法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纯粹形式化的产物,而是观念积淀的形式。因而西化形式论,并不能为中国当代书法的创新变革提供全部观念支撑,只能是一种参照系。中国书法生命精神植根于国学的深厚土壤,中国伟大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美学精神,因而离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书法之源便会枯竭。长期以来,受西方形式论影响以及对现代性的误读,当代书法片面追求形式支持和法的精巧,而忽视了书法本体的美学意蕴与书家主体的修为,从而使书法成为名利场情景逻辑中的时尚性技术竞争,技遮蔽了道,而成为无意义书写。对于中国书法而言,形式化对书法精神价值的漠视恰恰构成对形式本身的自我消解。因为中国书法从来是将书家主体的道德与审美视作同一结构的张力所在,它的形式意味恰恰来自主体精神的支撑。也就是说,书法的形式意味与风格魅力正是从精神性中弥散而出的。所以即使现代老一辈书家,也无不遵循并对后辈书家加以精神性上的引导,如沙孟海、林散之皆强调学养的重要,而表现出对技匠的鄙弃。在他们看来,匠气是不读书,缺乏修养的结果。忽视传统文化的修养,便事实上与做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相距甚远。因而沙孟海便要求学生须抗心希古,创作上要以一两门学问作基础。而林散之则遵从黄宾虹教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砥砺名节。他在创作上对自己的要求也极高,志在与古人争地位,看能否三四百年不倒。而这无不须以深厚的学养作根柢。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