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望岳谈|乡村记忆编纂: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工程

2024-11-21 17:19   大众新闻

  四是承载记忆的“人”也在逐渐老去,这是紧迫所在。人是文化的载体,也连接着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事,物事不在了,但只要人还在,就不算消失。但人岁难满百,村里老人的去世,也意味着带走了最早的“记忆”,这是无奈的遗憾。以年龄来说,现在“40后”“50后”“60后”是一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村庄发展最熟悉的人,但他们的年龄也分别迈进80岁、70岁和60岁,如果现在不加快采集整理,20年之后,一些“记忆”注定永远消失。

  乡村记忆编纂,不但让一些珍贵的记忆流传下来,更能让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来。在修村史的过程中,专家发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沂源,几乎村村有参军的战士:有些人永远牺牲在战场成为烈士;有些人退伍后回到村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位参与沂源修村史的教师表示:有位老邻居,已经去世多年,以前只知道是位老党员,通过修村史才知道,他不仅参加了解放战争,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期间多次立下军功,让人肃然起敬。

《记忆沂源》丛书12卷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