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绿洲时评丨“未成年”不应成为校园霸凌行为的挡箭牌

2024-11-22 21:10   海报新闻

  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内部,因此,学校对于霸凌事件的处理态度至关重要。遗憾的是,部分学校在应对校园霸凌时,往往倾向于采取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策略。例如,当学生遭受言语和行为的暴力时,学校可能将其视为孩子间的“正常打闹”。一旦事件曝光,学校首先想到的是掩盖真相,避免外界知晓,认为内部处理即可。这种做法无疑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信息:校园霸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若学校未能准确识别校园霸凌的特征及其潜在危害,同时在教育引导上存在缺失,我们又如何能够寄望于霸凌者自我反省,或是学生们鼓起勇气向老师揭露霸凌行为,勇敢地对校园霸凌说“不”呢?

  法律在遏制校园霸凌中的震慑与惩治作用至关重要。尽管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已对预防校园霸凌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因多数施暴者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常能规避或减轻刑事处罚,这种低廉的违法成本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行为。因此,当前亟须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惩罚机制,清晰界定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标准。

  “未成年”不应成为违法行为的挡箭牌,更不应因施暴者年幼就姑息其逃避法律制裁。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时,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必须得到坚决捍卫和彰显。

  只有当校园内的“霸凌温床”被彻底清除,家长能够敏锐捕捉孩子的心理波动,并借助法律手段对施暴者实施相应惩处,形成学校、家庭、法律三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共同构筑起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的坚固防线,才能有效遏制校园霸凌现象,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责编:康梦芸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