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何以中国丨老戏新生: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与基层剧团的互救之路

2024-11-29 10:59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郭九涛 滨州报道

  十多年前,滨州沾化吕剧团资不抵债,年收入不到三万元。演员们不得不炸油条、卖豆芽、蹬三轮、摆地摊养家糊口。作为沾化地方戏曲代表的渔鼓戏,一度濒临失传,只有少数老艺人在苦苦坚持。

  然而,如今剧团从当时的二十多人发展壮大到四十人,每年演出近三百场,且场场爆满。不仅如此,沾化渔鼓戏还连续七届登上全国小戏界最高展示平台——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这一切,是沾化渔鼓戏剧团拿一场“豪赌”换来的——团长和演员们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濒临失传的渔鼓戏上,试图与渔鼓戏完成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拯救。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分布于黄河下游及其周边地区的沾化渔鼓戏、莱州蓝关戏、临淄八仙戏等同属于道情戏系统,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品种。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云游道士来此说唱。村民们学会其腔调,民间艺人加以充实,将说唱形式的渔鼓道情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据《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每逢三月三庙会、九月香火会,人们便在道观面前搭戏台唱会戏,农闲时则聚集戏房排练新戏,春节登台演出直至出正月。后因历史原因,戏班相继撤销,渔鼓戏的发展便停滞了。

  2005年,沾化吕剧团濒临破产,沾化青年王春贞竞聘为吕剧团团长。就在当时,滨州戏曲音乐家王永昌先生告诉他:“沾化的渔鼓戏是宝贝。”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