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福现象”看滨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2-09 09:23 大众网
从“贫困小镇”到“中国厨都”,草根经济韧性生长
兴福,一个因改革开放迎来新生和巨变的鲁北小镇。
资源匮乏、资金短缺、基础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兴福这个“穷地方”,不少村庄在秋后逃荒要饭已成习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赵村王志华为代表的农民带动一大群有志青年加入厨具生产的热潮中,柳编、熬胶、厨具、黑白铁四大产业相继生长。
仅3.3万人的兴福镇在1993年底涌现出了100多个百万元户。1994年5月,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来到兴福进行了为期48天的蹲点调研,围绕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以及所有制改革问题、到底该不该承认私营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
1994年11月9日,中共滨州地委、滨州地区行署在博兴召开“兴福现象”与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研讨会。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宣传部等10个部门的专家、学者首次将兴福镇经济发展称为“兴福现象”。
“兴福现象”是一种怎样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的专家总结为,“兴福现象”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欠发达地区代表了生产力的一个阶段,发达现象代表生产关系的组建形式。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是:家庭经营通过股份合作制这种形式逐步发展到混合型经济的有益探索。
这种极具生命力的新现象得到了各级重视。纷至沓来的中央、省、地各级工作组,从不同角度提交调查报告16份,为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党的十六大提出“吸收新阶层人士入党”,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