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寒亭非遗微短剧《想飞》引发热议背后的思考
2024-12-20 14:42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近日,寒亭非遗微短剧《想飞》一经传播,就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激起了层层文化与社会意义上的涟漪,同时带给我们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探索。对《想飞》的关注和热议首先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在传统观念中,非遗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或者博物馆展示等相对静态的方式。然而,《想飞》却将寒亭当地风筝、年画、花灯、嫦娥奔月等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微短剧这一现代、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生动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其展现出来。通过微短剧这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让非遗文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寒亭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想飞》为寒亭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微短剧以嫦娥归来看非遗为故事背景,无论是剧中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梦里水乡、梦想小镇等场景布置、人物服饰还是语言风格,都带有浓郁的寒亭地方特色。这使得观众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对寒亭的地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传统的旅游宣传手册或者官方介绍不同,微短剧以一种更加软性、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寒亭。它让寒亭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寒亭的非遗文化、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