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 | 爱心不容消费,更不能因被消费而消弭

  赵晓楠

  最近,多条“身着外卖骑手服带患儿跑单”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小小的婴儿躲在襁褓里,通过鼻饲管获取营养的场景让无数人心生怜悯,纷纷伸出援手捐钱捐物。但随之而来的一则外卖平台辟谣声明给了爱心人士当头一棒,“所有场景均为摆拍,视频中人物非外卖平台员工”。在爱心也被拿来消费的当下,我们还能相信些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消费爱心的现象不在少数,从略显古早的“扶不扶”到近来的“公益助农”,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事件真伪变得愈发无从考证、扑朔迷离。

  在那些救助小动物的视频里,浑身脏兮兮的小动物哀求的眼神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可谁能料到,真相却与表象大相径庭。视频中所谓的“爱心人士”就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为了牟利,他们不惜把活蹦乱跳的生命致残致伤,再用倒序的手法编织一场所谓“爱心营救”的谎言,其恶劣程度令人咋舌。

  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有视频不一定有真相,这是“虚假摆拍”给所有人上的现实一课。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辩称,消费爱心无非就是被骗去些许钱财罢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但当大家被泛滥的“剧本”,一个个“狼来了”式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难免会产生“应激反应”。如,在网上无论看到什么样的事情,第一反应都是“不会是假的吧”,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也没有“火眼金睛”。

  人之初,性本善。面对弱势群体时的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随着爱心被一点点消费与磨蚀后,人们不得不开始处处设防,时时猜忌,久而久之,将导致社会整体信任感的下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