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 | 手造出圈,既要“博古”更要“通今”

  任佳佳

  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少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文艺范儿的、有腔调的慢生活方式。一股手作风潮在城市中悄然崛起,人们亲手制作团扇、陶艺、木版年画,在穿汉服、逛古城、围炉煮茶中感受历史文化,感受“慢下来”的生活乐趣,那些承载了“人的温度”和本土文化的“非遗”“手造”“妆点”着大众生活。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手造百花园虽然生机盎然,但也存在成长烦恼和现实困惑:怎样才能重新建立与现代生活的链接,助力更多优质“手造”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

  手造焕发“第二春”,需要走出“深闺”。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以人为载体,依托口口相传与代际传承,传承人收徒后,通过口授心传、言传身教,社会公众基本无缘接触其间诀窍,除少量易于商业化转型的“非遗”跟上了现代节奏外,多数传承人苦于工艺吸引力难以延续而陷入无人继承、无人问津的窘境,因此需要讲好手造故事。日照持续推进“山东手造·优选日照”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商超、进民宿酒店、进公共文化场馆、进金融网点等“七进”项目。非遗馆自开馆以来,成功举办70余场非遗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手工中了解传统手造、喜爱传统手造。各区县探索建设传承人进课堂、进社区、进博物馆的常态机制,并利用3D、VR等技术搭建身临其境的跨时空故事空间,增强了人们对手造文化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