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蛇年“两头春”,要“躲春”?这到底是咋回事?

2025-01-28 09:16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因为立春一般出现在公历 2 月 4 日前后,所以除非农历年正好在 2 月 3~5 日起止,那么一般从日期上就能判断出来。

  比如:

  2022 壬寅虎年为 2022 年 2 月 1 日 - 2023 年 1 月 21 日,就是单春年;

  2023 癸卯兔年起止时间 2023 年 1 月 22 日 - 2024 年 2 月 9 日,就是双春年;

  2024 甲辰龙年起止时间 2024 年 2 月 10 日 - 2025 年 1 月 28 日,是无春年。

  吉利不吉利

  是古人局限性认知

  古人对双春年或无春年赋予特殊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在古代,人们生活受自然因素制约明显,面对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渴望通过各种方式预测未来。天文学在当时被神秘化,普通人不掌握天文历法的详细知识,因此人们将节气等历法现象与生活诸事吉凶联系起来。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古国,需要靠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而立春作为春季开端,24 节气之首,意义重大。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古代皇帝会在立春举行迎春仪式,亲自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因此当一年出现两个立春,古人便会过度解读,认为是上天的特殊预示,由此产生各种迷信说法。

  理性看待双春年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婚姻都有朴素的向往。面对生活和命运的未知,人们往往希望能预测自己的未来,趋吉避凶,这无可厚非。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