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老工业基地的“破茧”之道:从枣庄看山东工业经济的韧性生长
2025-02-06 15:10 海报新闻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转型是“止血”,那么新兴产业的崛起则是“造血”。枣庄将锂电产业作为“头号工程”,2024年企业数量从120家激增至278家,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布局锂电全产业链的地级市。从吉利极电动力电池项目填补鲁南高端电动总成空白,到丰元锂能一体化项目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枣庄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2025年更剑指800亿元产值目标。
这种“从无到有”的产业突破,得益于精准的招商策略与要素保障创新。枣庄推行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并通过“亩产论英雄”“要素集中池”等机制,将土地、能耗指标向优质项目倾斜。更值得关注的是,枣庄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深度融合,如建设鲁南智能算力中心、低空经济动力谷等项目,既承接省会经济圈辐射,又为鲁南崛起注入新动能。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从“拼政策”到“拼服务”的进阶
工业经济的活力,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土壤改良”。枣庄深谙此道,将“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薛城区推行“函证并行”审批,项目开工审批时限从6个月压缩至1个月;台儿庄区创新“船舶营运一件事”,办事材料压减三分之二。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实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升级。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要素保障机制。枣庄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分配体系,探索用能、排污等指标“集中池”,并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让稀缺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与山东省“助企帮扶18条”中“分层分类服务企业”的要求不谋而合,既破解了要素制约,又激发了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