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专家说节丨这些元宵节俗因何而来

2025-02-12 11:26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又称灯节、元夕节、上元节,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闹元宵等一系列节俗活动,展现出元宵节作为民间盛会的热闹氛围与社交功能。与此同时,元宵节亦有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象征意义,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印记。

  在节序上,元宵节往往与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时间相邻,是万物萌发的好时节,因此,元宵节不仅标志着新一年农业生产的开始,也成为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时刻。

  实际上,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农业习俗密切相关,元宵节与农业活动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人正月祭天以祈求丰收,正月十五恰逢新月之初,被认为是阳气渐盛之时,此时的祭祀活动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当然,民众也会根据正月十五的天气状况来预判来年的丰收与否,如谚语所云“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雨打上元灯,五谷要丰登”。

  在安徽、山东、河南、甘肃等地,至今流传着正月十五捏面灯的习俗,做面灯、点面灯成为这些地区元宵节特有的仪式感。面灯,顾名思义是用面粉制作成的各式各样的灯盏,人们通过在月份灯中留存的蒸馏水或者盏内余油量预兆来年相应月份雨水的多寡。面灯样式丰富多彩,其制作过程也充满了巧思与匠心。将狗灯、牛灯、羊灯、猪灯、鸡灯、圣虫灯、鲤鱼灯等多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造型面灯放置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内,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生活丰盈富足的期盼。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