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丨在AI技术浪潮中,新闻业人机何以共生?
2025-02-13 17:23 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今年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节目形态与日常真人播报几乎无异,精准适配英语等多语种内容,唇形同步算法更是让数字人的表现力逼近真实,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央视到地方已有多家媒体推出AI主播,零出错、全天候24小时在线等优点,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当《杭州新闻联播》AI主播坚守岗位时,真人主播们得以回归家庭,用短视频记录下全国各地的年味。这场AI主播带来的变革,也使得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机器接管标准化和重复性劳动,人类转向更具创造力和深度的领域。科技的价值,终将回归于“人”。
与此同时,AI主播的上岗也让不少学生直呼“播音生要失业了”。这种呼声折射出了群体的职业焦虑,也展现着这一代新闻人的真实困境。在AI主播的“精准”与“不知疲倦”面前,传统新闻技能的价值是否正在贬值?然而纵观新闻史,从活字印刷到电视直播,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岗位迭代,与其陷入焦虑,不如转化为对内的自我问询:如何提高个人专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
又或许,AI技术对于新闻业的意义,不是替代,而是互相补充。在当前技术条件下,AI主播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调整语调和语速,却很难让观众从播报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技术可以复刻声音与影像,却难以替代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对弱者的共情、对时代的担当。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主播宁远因动情哽咽感动无数观众,获得当年“金话筒奖”,这一场景至今仍被铭记。新闻的温度不在像素中,而在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