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赶作业的孩子”有没有未来?
2025-02-19 20:16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假期结束,“神兽”归笼,补作业又上热搜。今年有了新情况,因为DeepSeek。数学题、作文题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家长挠头的PPT,也能轻松搞定。
自然也会引发担忧与反思:有了如此强大的外脑,孩子们会不会就不动脑了?会不会形成依赖,产生惰性?
担忧可以理解:人工智能进化太快,曾经写出的文字充满“机器感”,如今用DeepSeek生成一篇作文,恐怕老师很难分清是出自机器算法还是学生之手。且如果提示语合理,它语言表达的丰富度、生动性,甚至在不少写作者之上。从这个角度讲,确有必要做一些规定和限制,避免学生作业成了人工智能作业。
但这是孩子们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放着这么个强大而实用的工具,谁不想用一下。有不少后台读者留言:“你们评论是不是DeepSeek写的?”可以坦率回答,当然不是。但利用人工智能搜寻资料、检索信息、拓展思路,也已经成为重要工作方法。据统计,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达到2.5亿,人工智能日渐融入千行百业,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将孩子的生活学习与人工智能完全隔离开,不科学也不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没必要把孩子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视为洪水猛兽,相反,他如果用得很溜,还应该给他竖个大拇指。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人工智能变为赋能学习和成长的工具,而不是作弊工具、应付作业的工具。如何让技术向善,这显然是个大课题。从教育理念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练习,都需要重新设计。一些教学痛点也许就迎来了解决的契机。比如,孩子学习程度不同,如何实现差异化教学?有了人工智能赋能,就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