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鳌感受开放的中国
2025-03-25 23:16 新华每日电讯
“我们在大量走访当地渔民后,才做了这个展览。用艺术装置的方式,让最乡土的渔家文化‘登堂入室’,这也赢得了业内认可。”辛礼学告诉记者,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一踏进7号馆,渔民出海前必备什么?没有冷冻技术,海产品如何储存?渔民如何在海上站峙?几个问题迎面而来,吸引人们步步深入一探究竟。几个“翻格子”式的问答装置很容易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经过者无不与之互动。“行船禁忌?”“船上如何分工?”“海上如何以物易物?”一串问题难住好些观众。
南海渔谚也跃然其间,“钓鱼要稳,捉鱼要准”“南风吹得早,渔汛必然好”“一吃鲳,二吃鱼芒,三吃马鲛郎”……质朴平直的语言,将海南渔民海上生产的千年经验娓娓道出。
展览尾声,是帆船时代老渔民们的画像。300多位渔民的名字刻满了幕墙,成为整个展览绚丽而苍凉的终章。
“我同学爷爷的照片就挂在博物馆的墙上!”吴淑显说,子孙后代仍然依海而居,与老一代有所不同的是,年轻人们开始在岸上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们开创的文化辉煌。
博物馆内外,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穿梭,文化殿堂与乡风民俗融为一体。
渔港、渔村是馆藏文物的来源地之一。“我们的工作人员给渔民免费修复家谱,之后他们拿走复制件,主动把原件留给博物馆收藏,永久保护。”辛礼学说。
博物馆则是乡村旅游引流大IP。2024年进馆观众超144万人次,游客在博物馆参观完,都会到村里去转一转,吃海鲜、住民宿,将消费留在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