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地,八所“智慧乡村”工作站来助力

2025-03-26 09:27   农村大众

  依托“智慧乡村”工作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带来了产能和效益的双提升。在棒菌包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臂、传送带、自动升降机一应俱全,进行科技改造提升之前,原来是每天产量是2万包,需要70个人,现在只需要4个人,日生产达到6万包。马化彬介绍道,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引进,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人员进出的流动,避免了杂菌的带入,改善了食用菌的生存环境和品质。

  除此之外,“智慧乡村”工作站还引进了“菌菜轮作”种植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往年夏季就开始休棚,今年我种了一茬草菇,亩产量8000到10000斤,能多收入4万元左右。”被问到该模式收成如何,种植户陈海兴奋地分享道。 马化彬介绍,利用每年6—8月份蔬菜大棚休棚期,种植1—2茬草菇,亩产草菇达到8000公斤,这一模式预计可在全区8万亩左右蔬菜大棚推广。

  如今,茗嘉兴菌菜轮作“智慧乡村”工作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综合性发展载体,先后申报研发专利3个,转化科技成果2个。在定陶,围绕着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的智慧乡村工作站,还有早春西瓜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黄粉虫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小麦玉米智慧乡村工作站等。通过这些工作站,省内一些院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可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合作社进行成果落地,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同样,如果企业和合作社有农业科技的需求,也可以及时求助专家院校,实现了双赢。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