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热土之上,热血常驻——解码齐鲁大地的精神温度
2025-03-27 15:17 海报新闻
在烟台山的山麓上,烟台抗日烈士纪念碑见证着岁月的流转。纪念碑下,八千棵翠柏的根系编织成隐秘的神经网络。阳光穿透碑文的刹那,89个鎏金姓名便沿着石阶流淌,与港口起重机的轰鸣、商业街区的霓虹交响成跨时空的和弦。1945年的冲锋号角从未消散,它化作万吨货轮的汽笛,在航道上激荡回响。那些在地下交握的树根,何尝不是民族精神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当柏树年轮与城市天际线同步生长,红色血脉始终是这座城市最深层的地质构造。
退役军人张洪珠为48名烈士义务守陵
温暖苍凉时光的,不是喧嚣的人潮
而是守望者眼中的星河长明
聊城市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有一座48位烈士的陵墓,其中,只有两名烈士有名有姓,其余已不可考。在这48座丰碑前,退役军人张洪珠、张曰平父子用六十载春秋写就一部沉默的史诗。在张曰平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一有空闲,也会带着孙子、孙女帮忙打扫陵园,成了陵园的义工。从荒烟蔓草到整饬园林,三代人的扫帚在青石板上划出的,何止是岁月痕迹?当九旬老人说出“烈士就是我老人”时,当稚童踮脚擦拭碑文的虔诚身影叠印着祖辈的坚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活着的精神族谱。那些不可考的姓名并未湮灭,它们已化作春日的蒲公英,飘落在每个清晨扫帚扬起的尘光里,沉淀在每双稚子澄澈的瞳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