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中国科研团队盼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惠及更多患者

2025-03-31 09:2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李京泽)通过在脑颅骨外侧植入一枚硬币大小的微处理器,高位截瘫患者老杨的脑电信号被外部机器解码、翻译,向气动手套下达指令,他多年未有知觉的手再度实现抓握。

  这项技术叫做脑机接口。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近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分享了利用这项技术帮助三位高位截瘫患者重新动起来的故事。

  老杨是其中第一位受益者。2023年10月,他成为全球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患者。术后一个月,老杨依靠脑机接口,实现用“意念”抓取水瓶并自主完成喝水。

  作为研发者,洪波最为看中的就是术后长期的安全与稳定。放眼全球,脑机接口技术方兴未艾,但安全始终是发展路上的最大难关。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旗下公司,就曾在其首例脑机接口人体试验中曝出故障,引发外界对脑机接口安全性的担忧。

  洪波团队采用微创技术,把电极置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的硬脑膜上,这种方案可有效平衡脑机接口的性能和创伤。“在这个位置上,电极可以持续安全工作,不会破坏神经细胞的活动,也不会导致免疫反应”。

  此外,团队还依靠强大的算法保证脑机接口的性能,一枚看似硬币大小的处理器实则包含着近330个零件,可将8个电极的信号变成100多个虚拟通道,实现稳定的运动解码。

  这背后是科研人员长达十年的努力。洪波说,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团队要经过40多项检测,一千多天安全性检验。老杨术后已有17个月,洪波团队一直密切跟踪着他身上的脑内机情况,“目前,电生理等指标均十分稳定。”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