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 | 除去“假草” “真草”才能长青

2025-03-31 14:08   莒县库山乡

  首先是法律约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针对当前虚构“种草笔记”等情形,我国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

  业内专家表示,明知或应知内容不是发布者的真实经历,却以营利为目的虚构“种草笔记”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规定,利用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相关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是平台和行业责任。作为平台方,无论是种草社区平台,还是短视频平台,既是平台内容展示方,也是信息审核方,对平台内容规范性负有主要责任。除了做好监管,平台还可以推广“冷静期”消费机制,在支付环节中,设置强制缓冲等措施。形成“除草”的长久机制,才能起到良好效果。为此,《经济日报》观点称:虚假“种草笔记”透支信任根基。净化种草平台,整治虚假网红“种草笔记”,永远只有进行时。

  其实是消费者的态度。作为消费者要有“反种草的免疫力”,除了浏览一些“种草”平台外,还要浏览一些“反种草”社群,才能杜绝上当受骗。比如豆瓣的“劝退种草”社群,通过用户互助揭穿虚假“种草”笔记,日均避免非理性消费2000人次。

  治理虚假“种草”绝非扼杀分享文化,而是为了重建“信任—责任-体验”的良性循环。本质是分享个人审美与生活哲学,简单来说,就是要好产品、好风景遇见对的人。唯如此“种草”文化才能健康发展。

  

责编:赵洪芝
审签:孙 昊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