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海岱楼 | 如何让“诸子时代”文化在淄博破圈生长?

2025-04-01 14:54   大众网

  从稷下学宫考古现场到管仲纪念馆,八处文化地标成为沉浸式课堂。当少年们在齐文化博物馆借互动屏与先贤“隔空论道”,在孔子闻韶处看编钟古磬复鸣《大韶》雅乐,齐文化不再是凝固的文本,而成为可交互、可体验的立体空间。这种“在场感”的教育革新,让每处遗迹激活文化记忆,邀请少年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

  四维共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教育提供知识图谱,家庭教育注入情感基因,社会实践搭建体验场域,网络空间创造传播裂变。当二十四节气口口相传,当“一鸣惊人“演绎为AI动画短片,当“滥竽充数”借校园剧敲响诚信警钟……淄博构建起“校家社网”协同育人体系,传统文化通过多模态传播完成现代转译,实现文化育人的“双向奔赴”。正如参与老师所言:“当孩子们用镜头讲述‘一鸣惊人’的故事,用AI复刻古人的思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已悄然发生。”

  从短视频展播到研学路线发布,淄博的这场文明实践仍在继续。当青少年用AI重新诠释“老马识途”的智慧,用镜头记录农耕乐趣时,“如何让‘诸子时代’文化在淄博破圈生长”这一问题有了回答。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或许不在于“保护”,而在于能否被新一代“再创作”。而这,也正是淄博的答案。

  

责编:田泽文
审签:李玉梅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