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村“体检”、创新“乡村治理网格化”模式……看胶州“落后村”变形记
2025-04-02 07:24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治理的“绣花功夫”藏在细节里。通过蹲点调研发现,后进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干群关系有“温差”。为此,胶州市创新“乡村治理网格化”模式,以30至60户为一个网格的标准,将全市119个新村细分为2803个网格,同时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包联村干部、1名网格长和多名党员中心户、农村公益岗,有效构建起“1+1+N”网格工作格局。在河北村,网格员韩润华挎着“民情包”走街串巷,包里装着政策汇编、矛盾调解记录本和帮助村民代办的材料。“过去开会吵翻天,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听意见,大伙心气顺了!”村民殷全福说。
为防止整改“雨过地皮湿”,胶州市亮出12条验收铁规,明确组织申报、核查验收、抽查复审等3项验收步骤,由胶州市纪委、市信访局、市农业农村局组建验收小组,采取实地查看、集中座谈、个别访谈、信息比对等措施,逐个村庄进行评估验收,对仍存在信访、“三资”等问题的整改不彻底村庄实行“一票否决”。去年以来,胶州市验收通过112个后进村庄,对6个仍存在信访隐患等问题的村庄不予通过,继续开展治理。
“后进村治理是场持久战,摘掉‘帽子’只是第一步。”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潘静表示,胶州市将不断完善“动态排查—精准施策—长效监管”机制,把服务群众的质效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终极标尺,持续推动“治理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王雪妍)
责编: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