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闪电评论 | 梨花清风起 清明吹拂“文明风”

2025-04-03 16:36   闪电新闻

  不搞豪华祭祀,祭奠重在“心”意。近年来,祭祀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变化,“金山银山”“跑车豪宅”“名表首饰”等奇葩祭品不断涌现,这些祭品看似是对逝者深切思念的寄托,但其背后却折射出不少人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这样的祭祀用品由塑料、化学纤维等难以降解的材料制成,焚烧时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加剧了空气污染,灰烬垃圾还会污染土壤与水体,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一味追求阔绰花哨的祭奠方式,将庄重的祭祀活动异化为炫富的舞台,偏离了人们寄托哀思的本意。真正的缅怀,并非体现在祭品的数量与价格上,不在于烧多少纸钱、摆多少祭品,而在于内心深处那份对逝者的诚敬与追思。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传承逝者的精神,才是对清明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先辈真正的告慰。

  缅怀祭奠重在于“情”,让清明“清洁明净”。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社会的广泛呼吁下,很多人用鲜花祭祀代替焚烧纸钱,用植树缅怀代替燃放鞭炮,以网络祭祀满足无法亲临现场者的追思之情。一束鲜花,一棵绿树,数字烛光,满面清风,更加文明的祭祀方式,涵养了文明祭祀的新风尚。清明祭祀的真正含义是追思,而不是作秀和浮夸的表演,更不是铺张迷信。从纸钱锡箔到数字缅怀,祭祀形式的嬗变映射着人们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此外,清明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也蕴含着家风家训、历史记忆等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借助清明节的契机,将祭扫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让人们在追思先人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家族的历史,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