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的追寻丨“他们为我们牺牲,我愿用余生为他们找家” 山东老兵17年写上千封信送无名烈士“回家”
2025-04-05 14:01 海报新闻
“大家知道这里安葬着136位无名烈士,但他们叫啥名字,来自哪个部队,老家在哪,这些没人说得清。”张景宪当过兵、上过战场,退役回乡后,自身经历让他对安葬在村里的无名烈士们尤其牵挂。2008年清明节,已担任张和庄社区(原张和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景宪在组织扫墓时,被老党员的一句“帮烈士找家”深深触动。他立下誓言:“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送他们回家!”自此,张景宪踏上了为无名烈士寻亲的道路。
烈士们几乎没有留下信息,时隔半个多世纪,想要找到线索非常难。几经辗转,张景宪终于有了收获:1947年,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在菏泽一带与敌激战,负伤者被送往位于张和庄村的战地医院救治,因伤重不治牺牲的,被村民们用白布包裹安葬于此。带着这条线索,他多次跑到各地找史料专家,跑干休所,寻访老兵求证,终于确认了烈士们来自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67团,并获得了1947年的烈士名册,其中有94人留有姓名,有86人记录了籍贯。
新的困难随之而来。年代久远,地址变迁,烈士亲人去世,都让寻亲工作困难重重。张景宪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写信。他按照烈士名册上的乡镇地址信息,先后寄出上千封寻亲“家书”,收件人直接写着烈士姓名,信中恳请当地的邮递员协助寻找亲属。“当年,有些战士担心家里人被敌军报复,可能留下了假的地址,但不论如何,我们也要坚持尝试。”张景宪告诉记者,尽管多数信件被退回,但坚持终有回响。2014年,首封来自山东临沂的回信,为张文禄烈士找到了家人。遗憾的是,烈士的母亲已离世半年,张景宪既欣慰又难过,他到烈士母亲的坟前叩首告慰:“英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