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不息的追寻 不能忘却的纪念——山东为无名烈士寻亲一直在路上

2025-04-06 07:15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新的困难随之而来。年代久远,地址变迁,烈士亲属去世,都让寻亲工作困难重重。张景宪选择了最“笨”的办法——写信。他按照烈士名册上的乡镇地址信息,先后寄出上千封寻亲“家书”,收件人直接写烈士姓名,信中恳请当地的邮递员协助寻找亲属。

  尽管多数信件被退回,但坚持终有回响。2014年,首封来自山东临沂的回信,为张文禄烈士找到了家人。遗憾的是,烈士的母亲已离世半年。张景宪既欣慰又难过,他到烈士母亲的坟前叩首告慰:“英雄回家了。”

  “要和时间赛跑!”张景宪说,时间紧迫,自己早一点帮烈士找到家,他们就多一分“再见”亲人的可能。

  17年来,张景宪的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行程超万里。他联合邮递员、志愿者、媒体等各方力量,组建了全国寻亲网络。截至目前,他已成功为44位烈士找到亲属,每段“重逢”都催人泪下。

  “徐彦墩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母亲因思念哭瞎双眼,临终前拉着大儿子的手千叮万嘱,一定要找到弟弟。直到70年后,我们寄出的‘家书’,终让烈士与家人‘团聚’。”张景宪说道。

  “每年春节,他母亲都在桌上给他放一双筷子,觉得儿子早晚会回来团聚,直到老人去世。”这是来自江苏的烈士王殿华的故事。当年,王殿华刚参军5个月就牺牲了,母亲坚持找了他十几年,一直坚信他还活着。

  一个个“团圆”的动人情景,成为张景宪为无名烈士寻亲的不竭动力。他将这些年结识的热心人组织起来,成立菏泽市烈士寻亲志愿者协会,汇聚了2000余名志愿者。随着寻亲力量的壮大,协会不仅为张和庄烈士陵园的烈士找到了亲属,还在为更多的烈士寻亲。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