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东营投放605个“祭祀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2025-04-06 19:04 海报新闻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又是一年清明至,哀思如雨润春泥。作为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精神仪式,清明祭扫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内核,却也因焚烧纸钱、烟尘弥漫等问题与现代城市文明产生碰撞。如何让传统习俗与当代生态和谐共生?东营以连续两年在街头巷尾投放“祭祀桶”的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这不仅是城市治理的智慧创新,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对话。
从“堵”到“疏”的治理哲学。过往清明,许多城市对街头焚烧采取严令禁止的态度,却往往陷入“执法者疲于奔命、市民抵触情绪滋生”的困境。东营反其道而行之,连续两年在社区广场、交通路口精准投放数百个“祭祀桶”,既满足市民“烧纸寄哀思”的传统需求,又以规范化容器减少环境污染。更令人称道的是,其中75个由废旧垃圾桶改造而成的“祭祀桶”,将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民俗场景,让“变废为宝”的环保思维与“事死如事生”的孝道文化悄然共鸣。这种“疏渠”的治理逻辑,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民众精神需求的深切体察,远比简单取缔更具人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