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以文化针脚织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2025-04-09 14:42 大众网
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资源活化能力的构建。寒亭区通过建立“文化能人档案”,将散落民间的200余名文艺志愿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纳入治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机制。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从作坊走向社区教室,青年夜校教师从学校延伸至公共空间,这种资源流动打破了体制内外、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就业”的创新模式,技能培训课程将文化传承转化为经济赋能,使非遗技艺成为居民增收的“文化资本”,构建起文化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
精准供给培育社区认同
从“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公益课堂到“青年夜校”的56场课程,寒亭区的文化供给展现出精准化治理思维。针对全职妈妈的育婴课程、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课、服务就业群体的技能培训,这种分层分类的文化服务,实质上是将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滴灌。当600余名儿童在非遗课堂触摸文化根脉,当320名青少年在社区课堂延续学习体验,文化认同在代际传递中悄然生长。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比任何行政动员都更能培育社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寒亭区的实践揭示:现代社区治理的本质是文化治理。当文化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当文化空间升维为情感空间,社区便不再是冰冷的行政单元,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培育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治理创新,不仅重塑了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更在城市化进程中守护着文化的根脉,为破解“城市病”提供了文化解决方案。其启示在于:真正的社区治理,应是让文化如水般自然流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