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笔 聊城推进现代水网建设 擘画人水和谐新图景
2025-04-16 07:34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翻开历史的画卷,聊城治水历史悠久,鲧禹治水传说在此流传。公元前602年,黄河首次改道流经此地;隋唐大运河、元明清“会通河”均过境,使聊城在明清时凭借大运河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兴盛数百年,还涌现出杨以增、周天爵等治水名人。如今,在治水工作中,聊城融合黄河文化、水文化资源,在重要节点建成周店、兴隆村、王铺等20处“水·堤”文化广场,建成二干渠城区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宣传走廊,让沿河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完成三干渠“楷模大道·廉堤”工程建设,全段以弘扬孔繁森精神、廉洁文化、灌区精神为主线,建设水·堤公园,改善提升环境的同时,也丰富了附近村民文化生活。
“这里距离孔繁森同志故里五里墩村仅有1公里,干渠两岸环境也很好。公园建成后,我经常带孩子过来,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市民赵志刚说。
水利遗产是研究水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聊城先后完成76处水利遗产调查,以黄河与运河文化遗产为主,并编印《聊城市水利遗产名录》。2023年7月,位山灌区、四河头水利枢纽获评山东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着力推进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发展,位山灌区还通过“水利+文旅”模式,建设水利景区,改造大型节制闸,融入苏式仿古元素,提升观赏性;结合民俗文化改造骨干渠道,建成“幸福河渠 生态廊道”与各类公园、广场;开发沉沙池区建成位山黄河公园,园内亲水法治文化长廊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