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法援故事丨一场跨越遗产纷争的亲情修复

2025-04-16 16:57   法治济宁

  张律师带着取证箱三进束家老宅,泛黄的房权证、褶皱的遗嘱在台灯下被逐页翻拍。从派出所调取的材料中,家庭成员关系证明、户籍底册、死亡证明等证据交叠印证;与束某三位姐姐的谈话中,束某父亲生前“最放心不下小儿子”的絮语成为关键证词。当完整证据链呈现在办公桌上时,法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因见证程序瑕疵,这份寄托老人心意的遗嘱被认定无效。

  情理交融的调解艺术

  调解室里,侄子、侄女始终坚持均分,却忽略了既患有肢体残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特殊情况。张律师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用红笔圈出“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的条款,又拿出束某康复治疗费用清单。

  “这不仅是分房子,更是延续父母的牵挂。”在持续三周的多轮调解中,亲情回忆与法律解析交织,终将遗产分配方案熔铸成新的亲情纽带。

  暖阳重照老宅院落

  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中,束某获得较大比例的房产份额,足以保障他未来的生活和康复需求。这场持续六年的纷争,在法律援助的介入下,不仅实现了残疾人权益的刚性保护,更让亲情在法治的滋养中焕发新生。

  兖州法援中心的结案报告里,这起案例被标注为“家事调解典型范本”。正如张律师在结案陈词中所说:“法律不仅是裁决的标尺,更是修复裂痕的针线。当公平正义照进柴米油盐,法治温度便能温暖每个家庭。”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