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作为对谈环节的主持人,以“两次转型”为切入点,抛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作为“九零后”青年学者,尹林从自身阅读体验出发,揭示《大海风》对年轻一代的独特价值。谈及青年作家的创作问题,尹林分享了一段动人细节:“作为年青写作者,我曾因30岁仍未写出满意作品而焦虑,德发老师却告诉我:我40岁才开始写第一部长篇《缱绻与决绝》。”文学创作从无‘太晚’之说,重要的是对经验的超越与对细节的敬畏。他进一步指出,《大海风》中“邢昭衍与父亲邢泰忍的代际冲突”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父亲坚守“土地为本”的农耕思维,儿子则拥抱“向海而生”的开拓精神,“这种冲突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缩影”。
史建国在对谈中进一步指出,小说打破了西方海洋文学“弱肉强食”的叙事框架,展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独特性——邢昭衍在商战中拒绝“大鱼吃小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而联合同行抵御日本航运资本,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智慧与民族气节。这种“海洋文明的中国表达”,让《大海风》超越了地域文学的范畴,成为解读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文本。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话题涵盖小说创作技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改编等方面。四位教授的解答为听众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现场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的启发和思考。

山东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的主播刘昕苑、周奕彤、刘桢诵读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