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草柳编织的蒲鞋曾远销京城,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博兴县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柳编之乡”。编织者们在传统草柳编基础上不断创新,设计多样化造型,创造丰富的花纹和图案,研发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草柳编产品,如仙鹤、龙、祥云等传统特色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使草柳编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趋增大。例如:草柳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贵芝将京剧元素融入编织,创作出《国粹》系列作品,其设计的莲花凳以自然流动的荷花瓣造型荣获工艺大奖。此外,草柳编礼服、灯罩等高端工艺品,通过材质创新与艺术表达,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博兴工匠用120吨藤柳为西班牙馆编织外墙,让传统技艺登上世界舞台。
电商赋能: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最后一公里”
博兴草柳编的传承密码,在于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电子商务兴起后,草柳编产业与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有效对接,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湾头村设立30余家快递网点,在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注册网店900多户,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2000人,同时带动了全村4万多人从事草柳编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过亿元。湾头村凭借草柳编产业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在我国最大的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还设置了直播带货区,通过“电商+直播”营销模式,将博兴草柳编产业推向全球电商的“云”端,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创意与政策的注入,草柳编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续写非遗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