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中国·十城调研行丨算算“双城经济学”里的降本账
2025-04-18 06:33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在新区,我们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四川和重庆哪边政策好,我们就可以申报哪边的。”四川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山机械”)副总经理罗辉,这样介绍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
今年3月初,罗辉刚根据四川省广安市出台的“新十条”政策,申报了设备更新补贴、融资贷款等事项。
时间回拨到2015年。这一年,海山机械从重庆空港新区搬迁到高滩园区(川渝高竹新区的前身)时,园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道路交通是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
“我们是第一批过来的企业,当时整个园区不到10家企业。”罗辉说,那时候,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从重庆运过来,费时费力还危险,重庆籍员工往返住地也不方便,“走那个山路,开车过来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变化从5年前开始。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后,川渝两省市共同出人、出地、出钱,共同规划建设川渝高竹新区。川渝毗邻地区的262平方公里土地,跃升为跨省域共建新区。
共建新区,道路连通是第一步。川渝两地投入381亿元,展开“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会战。2024年4月,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重庆南北大道正式通达川渝高竹新区,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多分钟。
不仅如此,跨省公交的开通,让川渝高竹新区的不少企业员工从公司到重庆家中,全程不到1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