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争议广告借势问界与理想博出位?
2025-04-24 09:43 大众网
在此背景下,深蓝选择“打擦边球“的营销路径,或源于对销量增长的迫切需求。但当市场焦虑转化为不当广告表达时,反而可能引发反效果。调研显示,62%消费者认为“拉踩竞品的品牌缺乏自信“。深蓝通过加粗竞品名称实施“寄生营销“,实质是将品牌价值嫁接于对手市场认知,若形成路径依赖,或将丧失独立价值构建能力。
广告行为的法律风险审视
受记者采访的法律界人士指出,该广告存在多重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的“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虽未使用直接贬损性语言,但通过特定排版形成的暗示性对比,存在违反该条款的可能性。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绝对化用语执法指南》亦明确,使用竞争对手名称谐音或特殊排版制造对比效果,可能构成“间接贬低“的认定标准。
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广告中将“问界““理想“字样进行视觉强化处理,若导致消费者产生品牌关联误解,则可能涉嫌违反该条款。此类营销行为的法律边界值得企业审慎考量。
责编:王 熠
审签:周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