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可减少10万余吨建筑垃圾!德州“地下管廊”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2025-04-26 11:39 大众网
施工“绿色升级”,降尘降噪有标准。针对必须开挖的工程,《办法》明确环保施工要求:工地周边100%围挡、裸露土方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拆除工程100%洒水。同时推广低噪声设备、装配式管廊等技术,夜间施工噪声严格控制在55分贝以下。“现在施工像‘做手术’,围挡里干活,外面几乎听不到声音。”参与大学路管廊建设的工人李师傅说。
廊内“节能设计”,年省电相当于种6万棵树。管廊照明、通风等系统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智能感应装置。相比传统模式,能耗降低40%,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相当于种植6万棵乔木的固碳效果。此外,廊内雨水收集系统可将80%的渗漏水循环用于消防和清洁,实现资源再利用。
市民体验:从“尘土飞扬”到“推窗见绿”
在刚刚完成管线入廊的广川大道,曾经因施工封闭的车道已重新开放,两侧新栽的月季花开正艳。“以前这段路每年至少挖两次,现在管线都走地下,终于能安心散步了。”家住天衢新区的居民陈阿姨感慨道。
新规带来的改变正在显现:2025年试点区域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社区绿地增加,腾退的道路施工临时用地变身“口袋公园”;生活成本降低,管线集中维护减少损耗,水价、燃气费更加稳定。
从尘土飞扬的“拉链路”到悄然生长的“地下绿脉”,德州用一条条管廊编织出城市的生态底色。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在诉说: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每一个细节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当绿色从地下延伸到地上,一幅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正在鲁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