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北大一课题组开展“冰雹换玛瑙”,成员:已收集上百次冰雹过程,带移动冰箱上门收取

2025-05-15 12:40   九派新闻

  林翔宇进一步解释,由于冰雹的预报准确率很低、提前预报的时间也很短,收集冰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气象局发布了冰雹预警却没下冰雹,有时没发预警又降下来了,课题组无法提前预知哪里会下雹、再去蹲守,“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课题组想到发动志愿者来帮忙收集冰雹样本。

  “我们课题组的学生一旦看到了气象局发布的冰雹预警,一般都会先关注雷达观测的情况,一旦观测结果显示云内已开始形成冰雹了,就会提前在学院院子里放好收集冰雹的箱子。昨天我们只收集到了一些小于1厘米的冰雹,等到收进实验室里时几乎都已经化完了,但从昨晚开始已经有七八位志愿者联系我们,想要送给我们他们收集到的冰雹,我正打算这两天上门拜访将样品收回来。”他说。

  推文中强调,虽然样本量越多越好,但还是建议收集15颗以上的冰雹,尽量包含一次事件不同直径大小的冰雹。同时,希望能记录收集冰雹的详细时间(精确到分钟)和地点。

  对此,林翔宇表示,很多志愿者在收集时,会出于为课题组考虑的心态,收集一些看起来更好看或是觉得更少见的大冰雹,但通过研究发现,大冰雹和小冰雹的增长行为或是在云内的运动过程是有区别的,所以课题组希望能够尽量收集到不同样本尺寸的冰雹。

  至于要记录收集冰雹的时间和地点,是因为在研究冰雹的过程中,需要与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以研究其生长过程,有具体的降雹时间和地点方便课题组利用对应时间和空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如雷达与探空数据。

玛瑙纪念品。图/冰雹课题小组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