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何以成功“走”出实验室?——“探访机器人产业进阶路”系列报道之一
2025-05-22 14:26 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周明 李旭佳
今年以来,从春晚舞台到马拉松赛场,人形机器人迅速火遍全网。在社交媒体上,各家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轮番展示绝技:跑步、翻跟斗,或者端茶倒水。
随着软件算法工程与规模制造化的叠加推进,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已经逼近量产阶段,部分市场人士也将2025年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如今,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范式已从传统的机电控制逐渐向深度学习转移。作为科教大省的陕西同步跟进,当地高校与企业正携手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
在这股机器人赛博旋风中,陕西的人形机器人何以成功“走”出实验室?记者就此对业内专家和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采访。
风潮下的人形机器人
5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场晚会上,一款名为“巡霄”的人形机器人与演职人员上演“人机”互动,和主持人学语言、给演员做手冲咖啡。
这让人形机器人又一次在网络上“刷屏”。事实上,人形机器人引发的关注热度不只来自公众。两三年前,资本界和产业界已先知先觉,一大批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在2023年前后成立,并迅速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加快了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陕西制定《陕西省机器人产业链提升方案(2024—2027)》和产业发展图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陕西多所高校在传统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与具身智能新风口及其代表企业“靠拢”。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双方都想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浪潮中实现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