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评 | 滨州非遗:古韵新声 绽放时代光彩
2025-07-08 10:26 大众网

大众网评论员 吕芳缘
滨州,这片黄河之畔、渤海之滨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宛如颗颗明珠,串联起滨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时代的洪流里绽放独树一帜的华彩。
历史沉淀,铸就非遗瑰宝
滨州非遗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记忆。被誉为中国曲艺界的“活化石”的惠民胡集书会,自宋末元初兴起,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二,各地曲艺艺人齐聚胡集,山东快书、西河大鼓、苏州评弹等众多曲种竞相登台,琴音曲韵交织,诉说着古今传奇。博兴草柳编同样源远流长,借助黄河三角洲丰富的蒲草、柳条资源,从实用的篮筐席子,发展为精美艺术品,历经600余年传承,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此外,滨州剪纸、沾化渔鼓戏等,都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
创新传承,激发非遗活力
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滨州非遗积极求变,探索创新传承之路。在胡集书会,传统曲艺与现代表达碰撞出火花,引入《黑神话:悟空》配音与陕北说书结合等现代题材作品,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实现 “古老”与“年轻”的对话。博兴草柳编通过电子商务,突破地域限制,将传统手艺推向更广阔市场。同时,产品设计不断创新,衍生出30个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从实用器物向时尚装饰品、艺术品转变。滨州剪纸传承人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法,创作“滨州地标”系列等作品,赋予剪纸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