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近期,出门多穿红色衣服!

2025-07-17 09:39   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不少人有个共识:夏天越来越热了,连家里从前只开电扇的老人、长辈,现在也忙不迭开启了空调,家家都一样。不过,在“外出时如何防热”这个话题上,大家却很难达成一致。

  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随季节和气温增减衣服:冬天多穿,夏天当然要少穿;有人则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晒衣中,全身上只露个眼睛。而疑问也就来了:穿这么多不热吗?

  实际上,人们惯性意识里的“穿得越少越凉快”可能并不成立。

  穿得越少越凉快?

  先说结论:夏天穿得少不一定更凉快。虽然穿得少可以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包裹,从而增加皮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散热。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的体表温度(36°C 至 37°C 之间),且阳光相对温和,的确会穿得越少越凉快;而当外界温度高于人的体表温度,且阳光比较毒辣,穿得少的人可能比穿得多的人还容易中暑。

  这里要引出一个知识点——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四种: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

  许多人小时候都曾在炎炎夏日时打开冰箱门,接着靠近冰箱内侧,来获取一些凉意。这其实,就是辐射散热,它是指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较冷物体。辐射散热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形式,一般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有效散热面积,二是体表温度和外界温度的温差。

  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会向外散热,衣服穿得少也就意味着有效散热面积大,自然会觉得凉快。但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体不但很难通过热射线的方式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