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化评析】打破博物馆边界,自然与城市都是展厅

2025-07-17 09:48   光明日报

  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重塑着人们与历史对话的姿态。在很多传统村落,老人坐在百年古树下讲述村庄变迁,孩童围着匠人学习传统技艺,游客在土墙纹路里触摸岁月印记。这里没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却处处透着对文化的敬畏;没有讲解员的解说,却让每个人都成为历史的“旁听者”与文化的“传声筒”。当历史从书本里的铅字变成掌心的温度,从展柜里的静默变成街巷里的喧嚣,文化传承有了生动的注脚,文明延续有了坚实的根基。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释放着众多“没有围墙”的衍生价值。于是,当书局、咖啡馆、手工艺工作室搬进老胡同,北京杨梅竹斜街延续着市井烟火气,又“长”出了文艺新生态;当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无缝交融,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发展,隽永的“文化力”在福建泉州中山路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力”;当自己成为家门口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讲述者、传承者,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在贵州省镇山村的村民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些“没有围墙”的价值,如毛细血管般渗入城乡肌理,成为滋养社会机体的活态养分。

  “无墙”不是“无序”,开放仍需守护。“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保护机制,做好人流精细管理、文物本体监测等工作,实现传承与发展的“二元统一”。在引入市场活水时,也要守住文化的“护城河”,谨防过度商业开发对遗产肌理与历史氛围的侵蚀。此外,还应完善“共建共享”的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并引导原住民树立“文化主人翁”意识,从而各展所长、各有所获。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