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 | 鲁壁重光续文脉 盛世修文见担当
2025-11-27 16:49 闪电新闻
从宋代牌记的“版权保护”到如今的数字化共享,古籍传承始终闪耀着创新之光。古人以刊刻牌记界定典籍归属,成为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彰显了中华先民的版权意识。今日山东搭建的古籍数字化平台,通过非接触式采集、残缺处理、简繁切换等技术,让普通人足不出户、“鼠标轻点”即可查阅珍稀典籍,实现了“藏用并举”的文化惠民。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中华医藏》数字化平台、聊城海源阁的“归阁工程”,无不体现着“抢救性保护”与“主动性传承”的辨证统一,让古籍从“象牙塔”走向“寻常巷陌”,真正实现了“大众看得上、用得着”。
一场接力,在传统文化的赓续中见证“山东担当”。文化的传承,终究是人的传承。从宋刻本《文选》修复项目的专家论证机制,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再到四代藏书人的接力守护,齐鲁大地上涌现出的“修书人”群体,用一生一事的执着诠释着文化担当。他们不仅是古籍的修复者,更是文脉的延续者,在他们手中,残缺的书页变成完整的典籍,碎片化的历史汇成连贯的记忆,让千年文化碎片在妙手匠心下重归完整。这种跨越代际的坚守,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核心密码。
文脉千秋,薪火相传。山东以数字化手段赋予古籍新生,为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作出了应有的文化贡献。(文/李瑞强)
责编:孙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