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耐盐碱藜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助力盐碱地高效开发
2025-07-25 18:12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实习生 韩明洋 东营报道
7月25日,在东营市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师范大学郭善利教授领导的耐盐碱藜麦生物育种项目团队宣布,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藜麦育种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团队成功培育出超早熟藜麦品种“科盐688”,生育期缩短至80天,实现一年两季种植,为破解盐碱地利用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新路径。

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盐碱地面积近700万亩,部分盐度超千分之五,常规作物难以生长。藜麦作为“超级谷物”,营养丰富且耐盐性强,可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结实,但原产于高海拔地区的藜麦在低海拔滨海地带面临高温、穗发芽和倒伏等挑战。2019年以来,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获批筹建),山东师范大学联合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子植物学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构建盐碱地藜麦育种平台,并与企业紧密合作推动产业链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团队首先建立盐碱地藜麦种质资源库,收集全球品种千余份,筛选出百余份适合黄三角栽培的耐盐种质。通过杂交选育和诱变技术,培育出“科盐688”等早熟品系,生育期从传统120天以上缩短至80天,有效规避夏季高温威胁。同时,针对黄三角气候特点,创制春季覆膜播种、咸水灌溉及夏播配套技术,结合抗病种质筛选和矮化育种(株高降至120厘米以下),初步实现一年两季种植模式,杂草和霜霉病问题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