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货真价实”, 外卖“凑合了事”?
2025-07-27 07:07 新华社
对于外卖“双标”的说法,一家咖啡厅的老板王女士表示“无奈”。她告诉记者:“店里有一款咖啡,表面的奶沫很受消费者喜爱,但如果做成外卖,就必须做去奶沫处理,因为在配送过程中奶沫会塌陷,导致顾客收到货时认为量少了,或者质疑中途是否洒了。为了避免质疑,只能被迫‘双标’。”
采访中也有商家表示,近几年餐饮业经营情况比较困难,加之外卖平台佣金高、经营成本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不排除个别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用料“双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外卖分量不足”“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等,则是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
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点麻辣烫外卖经常遇到分量不足的情况,例如外卖下单时勾选一份土豆片2元,但店员只给夹了一片。消费者熊先生则表示,同一家店里的红烧小排,堂食大约有12到15块排骨,点外卖却只有不到10块。
外卖“缩水”背后原因是什么?
花同样的钱点同款食物,为何堂食和外卖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外卖“缩水”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线上“减料”不易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
“堂食消费者通常更有‘时间耐心’,愿意为有锅气的餐品等待,而外卖顾客则对‘时间’‘价格’更敏感。因此很多商家线下更注重靠品质、环境、口味等吸引顾客,线上则更多追求以量取胜。”餐饮商家高女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