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物新发现|蒙阴千年石刻重现:乱世中的文明坚守

2025-07-21 17:00   大众新闻客户端

  落款“大梁乾化四年”几个字,为这段残文锚定了精确的时空坐标——公元914年,距离朱温灭唐建梁不过十年。这个在五代中寿命最短,仅存在16年的王朝,此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北方藩镇割据,南方政权林立,中原大地兵戈不休。在那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年代,文字能被刻进坚硬的岩石,本身就是一种对永恒的渴望。或许是某座山间佛寺的修建记事,或许是信众祈福的功德记录,这些文字背后,是乱世中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从残存内容看,石刻中出现的“石匠”“书僧”,勾勒出当时社会分工的生动图景。石匠挥动凿刀的力度、书僧落笔的章法,都通过岩石得以留存。楷书的端庄里还带着唐代书法的余韵,却又在笔画转折处透出几分不拘一格的灵动,恰如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既延续着盛唐的遗产,又孕育着新的风格。在纸张难以保存的乱世,崖壁成为最可靠的“纸张”,让书法艺术的演变有了实物见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段题记揭示了唐末五代沂蒙山区的佛教生态。尽管政权更迭频繁,战争纷扰不断,但佛教的传播并未中断,寺庙修建仍是地方社会的重要事务。石刻中“造佛殿”的记述,与沂蒙地区发现的同期佛教造像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乱世中宗教活动的延续性,让我们得以窥见乱世中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这些文字为研究唐末佛教文化以及后梁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