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探寻红色胶东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薪火
2025-08-05 10:51 大众网
实践队伍走出红色胶东文化展馆,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文登开元养老院,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里展开——专访99岁张明与104岁孙本兹两位饱经沧桑的老红军,在历史场景的余韵与亲历者深情讲述的交织中,探寻革命岁月的深刻内涵,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张明:只要组织不嫌我老,我就还能上
“张爷爷,如果再给您一次机会,您还会扛枪吗?”
99岁的张明老人说:“组织需要我,不嫌我老,我就干!”声音不高,却像撞针击发,在安静的房间里炸出一声脆响。他缓缓挽起裤腿,右膝上,一枚暗褐色的“星芒”——子弹贯穿的伤疤皮肉翻卷,边缘早被岁月磨钝,却仍像一张呐喊的嘴。“1944年,牙山反‘扫荡’,那年我19岁,只知道不把鬼子打出去,爹娘就得当亡国奴。疼,真顾不上。”老人用指尖摩挲疤痕,像在抚摸一段滚烫的岁月。
孙本兹:为了人民,为了国家
一旁的孙本兹老人始终端坐,那只布满老年斑的手突然停在胸前的那枚勋章上,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他讲述着当年如何在缺衣少粮的寒冬里急行军,如何在枪炮轰鸣中传递情报,如何在战友倒下时咬紧牙关继续战斗……每一个细节,都让历史的画卷更加鲜活。“爷爷,您为什么参军?”他突然松开手,勋章落回胸前,随即一字一顿道:“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八个字像砸在青石板上的钢钉,字字千钧。那是战火淬炼出的信念,无需修饰,却足以震颤在场每名队员的心灵。